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观众参观“叙说——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 李彦婷 摄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日前,“新锐对话:博物馆策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近百位国内外资深馆长、专家学者、策展人,以及长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一线代表和专业媒体领域传播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博物馆策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创新发展之策。
“城市博物馆在对外交流上应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特点,在交流内容和方式上应更加丰富多元。”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剑认为,国际文化交流是地方文化保持活力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让博物馆在展陈、社教、研究等方面有所提升,更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体验,成为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有效渠道。
在南宁市博物馆刚刚闭幕的“叙说——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上,展出了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等8家国外博物馆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共97件(套)精美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铁器、雕塑、壁画等文物,吸引了29.4万人次参观,为南宁的暑期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魅力。
张晓剑介绍,南宁市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就提出了“生长的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尤其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相继与俄罗斯、德国、柬埔寨、泰国、叙利亚等11个国家联合办展。
南宁市博物馆注重“引进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注重“走出去”。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近两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划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是以唐代壁画文化为主题,以唐人生活和对外交流交往为内容,以港澳台校园巡展为主要方式的优秀历史文化活动。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庞雅妮介绍,“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陆续走进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澳门圣若瑟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不仅展出了多座唐代高等级墓葬出土的墓室壁画,现场还有壁画临摹、VR(虚拟现实)体验等活动,向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学子展示了千年前盛唐的繁华气派和国际化,让他们近距离、多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港澳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策展人分享了匈牙利多个博物馆新项目的建设经验。曾多次策划、推动中国和欧洲各博物馆之间文物特展的贝思文说,希望增加匈中博物馆间的合作,促进两国文物互展,引导两国民众积极参与互动与反馈,从而增强匈中两国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与了解。
事实上,中匈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千年前,匈牙利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而今,匈牙利又成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近日,上海博物馆“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巡展,向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国汉代的历史画卷和生活场景,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促成中国和匈牙利之间更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贝思文说。
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省份。2018年,广东省博物馆与荷兰乌特勒支庄园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中国制造——阿曼多与清代大师作品展”引起轰动。“我们把200多年前中国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艺术消费品,以及受到中国清代山水画家影响的荷兰当代艺术家阿曼多的作品放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展览。”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介绍,乌特勒支庄园博物馆前身是18世纪一个望族的豪宅,豪宅主人是“中国制造”的爱好者,宅内壁画全部是当时在广州定制的。
白芳认为,展览不仅展现中荷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也连接起两国文化机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的现实,成为不同文明进行对话互鉴的典范。中外联合策展的关键在于做好学术研究,形成系列化、品牌化,提升博物馆对外传播影响力,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
博物馆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为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开辟有效途径。在交流分享中,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介绍了该馆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为代表的一系列出境民族文化展览。她认为,民族类博物馆与民族地区博物馆的藏品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反映,更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冯雪说,新时代博物馆人需要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