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落幕,为广大博物馆爱好者奉上一场文博大餐。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内蒙古博物院以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为展区设计元素,以乐舞表演的形式重现北魏舞乐陶俑,让文物“活”起来。逛完“博博会”,不少观众选择来到内蒙古博物院“零距离”感受北疆文化。
远看内蒙古博物院,建筑造型仿佛蒙古包上立着一只苍鹰,羽翼张开、双爪抓地。刚一进馆,只见几个硕大的玩偶被孩子们包围着。原来是文物IP形象“蒙宝”正在巡游,吸引大批观众合影互动。
位于内蒙古博物院三层的“内博阅吧”,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分馆。书架上,一套《给孩子的博物古诗100首》赫然入目。“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藏在诗句里的豪情和美景不禁让人神往。阴山如今在哪里?为何它在古代如此重要?不妨带着这些问题,去展厅寻找答案。看完“边关岁月”“大辽契丹”等基本陈列展,一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观众与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文物IP形象合影
蒙古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具制作经验,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也成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恰逢周末,位于内蒙古博物院二层的青少年探索营地在举办古代马鞍创意制作小课堂。工作人员介绍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鞍马文化,从马鞍的发展历史、类别、制作工艺、图案纹饰等方面详细阐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制作简易马鞍,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对“马背上的民族”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以联合办展的形式推出不同题材的临时展览,也是博物馆丰富展陈的一大举措。作为第十届“博博会”分会场新展,内蒙古博物院携手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带来的“吉金之滇——古滇国青铜文化展”于8月21日面向观众开放。除了来自西南地区的青铜文物,展览还加入了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展品,多角度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融合的魅力与活力。
场馆服务方面,内蒙古博物院在实行分时预约、优化预约机制的同时保留人工窗口,为特殊人群提供现场服务。一进门的服务公示表上,志愿讲解覆盖各个展厅和时间段,其中不乏小小讲解员的身影。因临近高铁站,有不少观众是拖着行李来的,进馆入口两侧还设置了大件行李寄存处,满足观众的行李存放需求。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如今,参观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外出旅游的活动选项。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博物馆游持续火热。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如何写好博物馆与民众双向奔赴这篇文章,也是值得博物馆人思考的课题。(本报记者 连晓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