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西汉羽纹铜凤灯 宾 阳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立于1934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从2022年11月升级改造后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从馆藏文物研究、展览展示、社教服务以及文创研发等方面着手,推出系列主题展览和服务空间,让文物“活”起来。截至11月30日,该馆共接待游客1437170人次,已成为广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党日活动阵地和研学游热门目的地。
精心策展,让文物“活”起来
11月10日,随着“大河文明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启幕,古代埃及的动物木乃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泥板、古代印度的陶罐、中国黄河流域的彩陶等,四大文明古国留下的珍贵文物在这里汇聚,穿越历史时空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除了推出“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等7个常设展览外,还举办了“三秦华章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品展”“不朽的印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西红色标语展”等展览,吸引了观众到馆打卡。
在“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展中,西汉羽纹铜凤灯、西汉翔鹭纹铜鼓等珍贵文物让观众了解广西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成就;在“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展中,胡人俑座陶灯、角轮形玻璃杯等文物则展现广西“悠久、多元、融合、开放、同心”的文化内涵;在“万卷·书生——馆藏古籍陈列”中,一件件馆藏珍贵古籍展示了地方特色,凸显了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
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现藏有文物(含古籍)近10万件(套),这些文物的时间跨度达80多万年。“我们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方式和机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珍贵文物走出库房,走向大众。”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韦江说。
奋力“破圈”,让博物馆“走”出去
“为什么要保护文物?文物和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流动展览板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相关人员放慢语速,为学生科普文物小知识。孩子们被有趣的文物故事吸引,时不时提出一些新问题。
今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之“行走的广西博物馆”走进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通过赏文物、学知识、趣闯关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和分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孩子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后会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家长吴女士说。
“行走的广西博物馆”项目是该博物馆以文博主题改装车、车尾箱集市、快闪活动、文化沙龙、互动课堂等形式,通过跨界合作,打造的“博物馆+旅游”新场景,为文物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拓展了渠道,创造了无限可能。
据了解,项目启动一年来,先后受邀走进4家商场超市、10余所学校、2个社区、1个乡村,开展活动3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5万,线上话题阅读量达5200万。2022年,“行走的广西博物馆”获评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今后还将继续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径、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韦江说。
提升服务,讲好文物故事
11月18日,在广西博物馆“亦器亦趣——馆藏文房用具陈列”展厅中,广西书画院研究员林峰为观众介绍展品,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观众轻松地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以及背后的精彩故事。
“涨知识了,收获颇多,自己看的时候有些疑惑,但听完讲解后就有了答案。”中学教师李静是个文物迷,她几乎参加了每期的“专家导赏”活动。
有别于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特种兵旅游”,不少游客选择沉下心来鉴赏文物,听取专业人员深度讲解,全面了解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不断丰富文物背后故事的讲述方式,拓展传播手段,推出了“专家导赏”“瓯骆讲堂”系列讲座、“瓯骆学堂”研学课、“文化遗产周周学”等活动。
“我们力求通过专业导赏,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广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韦江表示,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将迎来建馆90周年,希望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惠民服务项目,不断激发博物馆的活力,让更多观众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感受八桂历史文化的魅力。(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