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佳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2022年中秋晚会和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中秋节目,除了运用多种电视艺术手段,引领观众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烘托中秋佳节阖家团圆的美好主题外,也都在努力表达和传递“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的理念。
近年来,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通过多种展示和传播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成为文博领域、电视媒体和更多人的共识。
策划推出大型文博、考古类节目,借助最新科技手段呈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近些年,央视与文化、文物部门或文博、社科研究机构等合作,陆续推出《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诗画中国》等一批文博类纪录片、探索节目,借助高科技手段和融媒体传播平台,让许多原本静静“躺”在博物馆中的国宝文物精彩亮相、为更多人所识,从而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国内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则以中国百年考古中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13个遗址为主线索,结合最前沿技术复现各大遗址的鲜活风貌,带领观众一次次穿越时空去感受历史现场,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感悟中国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里,一些电视媒体挖掘文物、古籍、非遗、古诗词、古书画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节日元素,以“科技+文物+电视”的形式,生动诠释、见证传统节日的起源、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比如,《古韵新声》中秋节目,通过包括古籍《周礼·春官》、西汉透雕双龙白玉璧、唐代月宫婵娟纹铜镜、古籍《东京梦华录》、元代广寒宫青白釉瓷枕、明代《祭月图》、清代《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八月赏月”等在内的26件精美文物,带领观众一同走进中秋节俗,感悟中国传统节日魅力的同时,也一睹这些文物的芳容。
开发文创产品,探寻传统文化。文物和文化遗产是解读中华文明的活密码,但束之高阁或藏在深闺的文物往往与民众之间存在距离感。近年来,从食品、茶具到文具、手机挂件,等等,越来越多设计精巧、制作精良的文创产品,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文物“本尊”的好奇和兴趣,进而带火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随着文创热的方兴未艾,文博机构等可以通过深挖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创意独特、形象传神的文创产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萧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