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皮影在德国洪水中被淹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7月份,德国西部遭遇洪灾,100多人死亡,大量房屋损毁。居住在德国北威州的汉学家克里斯蒂安·里德尔不幸遇难,他收藏的数千件中国皮影戏道具和大量皮影戏图文资料也被洪水浸泡。洪水退去,人们陆续将里德尔收藏的皮影从淤泥中挖出,纸质的皮影戏剧本、资料已经泡烂,皮影道具也发霉变质。文章配发的新华社记者王勍拍摄的几张“水淹皮影”照片,令人痛心。
中国皮影戏,是很早就走出国门的民间艺术。资料显示,元代皮影戏就随同蒙元军队到了欧州。从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1774年,在德国一个展览会上,歌德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之后,歌德又在1781年自己32岁生日当天演示中国皮影戏。这些精雕细刻、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皮影人,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使者,受到德国乃至于欧洲多国民众的喜爱。
应该说,皮影戏走出国门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光影艺术不受语言、文化、习俗的局限,雅俗共赏,非常难得。经过努力,2011年,中国皮影戏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列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非遗”,这又是中国皮影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走访发现,皮影艺术,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为皮影戏,既有唱腔和表演技艺,又有手工制作的精美的皮影道具。目前,大约有近1000部皮影手抄剧本在民间流传,多数没有正式印刷出版,这些皮影戏剧本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明清,各朝代野史、神话、民间故事几乎均有涉猎,有文图,有唱腔,有实物,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的宝库。
目前,国内偶尔可以见到明清时期的皮影道具,这些存世不多的物件,雕刻细腻、制作精美,经历了数百年风雨,沉淀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牛皮、驴皮为材料制作的皮影道具,还有手抄的纸质剧本,最怕的就是水浸,皮影道具被水浸泡之后,描绘在牛皮上面的颜料就会开始发泡、褪色、脱落,皮影道具一旦被水浸泡超过24小时,牛皮、驴皮本身也会变得如煮熟的面条般柔软顺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毁。这次德国汉学家里德尔收藏的中国皮影物件被洪水浸泡,就是一次典型的“水淹皮影”事故。
德国“水淹皮影”事故,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在惋惜之余,也在审视国内皮影艺术收藏情况。国内的皮影艺术收藏,其实也遇到了不少问题。2015年,河北平泉殷师傅收藏的古旧皮影,曾经出现潮湿损毁现象。2018年7月,四川阆中王氏兄弟收藏的皮影也曾遭遇水淹事故,“没想到洪水把5000多件皮影和爷爷遗留下的剪纸作品全部毁掉了。”(四川在线2018年7月15日消息,记者敬松),调研中发现,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京西皮影非遗文化园,数万件明清古旧皮影藏品也只是存放在一般意义的仓库里,没有一个安全存放的仓库。走访中,京西皮影传承人、京西皮影非遗文化园负责人王熙不无担忧,这些民间艺术的瑰宝,需要有合适的博物馆来存放,才能减少损失。
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国内古旧皮影文物?当年,中国皮影戏申报“世遗”文本的起草人、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魏力群教授指出,中国应该有高水平的皮影博物馆收藏、展示皮影雕刻作品、演出道具、历代皮影造型资料、皮影影像资料等。收集特定历史时期的皮影戏文物性资料,包括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影戏改革时期、文革期间的皮影戏活动资料;调查民间皮影戏的传承方式和各种传统皮影戏的民俗活动资料;保存皮影戏的制作材料、造型纸稿、雕刻方法等各种工艺。及时记录整理民间艺人的口传唱词;挖掘各地皮影戏音乐、各类唱腔和能够演出的传统剧目,记录整理各地老艺人的精华唱腔。
当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民间博物馆发展,全国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博物馆热”,对于皮影文物和藏品的有效保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期待民间皮影艺术珍品能有安全、稳妥的博物馆环境进行展陈和存放,避免再出现“水淹皮影”等令人痛心的事故。(作者为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